很佩服李君的記憶及寫作能力。時隔四十多年後,他筆下生動地娓娓講述自己在母校成長過程,經歷著青年人一生的轉折點。字裡行間不時地流露出敦厚,溫暖且又鼓舞人心的力量。
閱讀他這篇文章,甚至勾起我一連串的思緒。往事一幕幕的呈現眼前,把我帶回到那年代 - - - - -多麼熟悉的校園情景;感恩校長和老師們的訓導 ;懷念同窗們純真可貴的友情;難忘那多彩多姿課餘和文藝活動等。
李君這篇文章,是一篇不可多得敘事文。萬分感激李君與大家分享他的大作。
嶺英的歲月-----五十年前的回顧 李耀漢
(一) 校門花木 李耀漢
少時求學嶺園中, 師友諄誨沐春風。
校門花木萬千盆, 今日或許成蒼松。
校門花木萬千盆, 今日或許成蒼松。
(二) 嶺英禮堂憶記 李耀漢
樓頂禮堂景色秀, 風雨落帆像船舟。
教學傳理聲遠播, 筆錄聆聽手不休。
乒乓足球時切磋, 男兒汗水滾滾流。
韶光一去五十載, 如煙往事心底留。
教學傳理聲遠播, 筆錄聆聽手不休。
乒乓足球時切磋, 男兒汗水滾滾流。
韶光一去五十載, 如煙往事心底留。
(三)歲月匆匆 李耀漢
離校五十秋, 經過幾多愁?
學園眾師友, 心中未流走。
學園眾師友, 心中未流走。
請點擊以下連結參看 《嶺英中學恩平道的校舍》相片集。
緒言
我在1964(四十九年前)秋天入讀嶺英中學。我校於1938年在利園山崗創校,再於1952年遷至恩平道的校舍。學校好像是五層高,校舍門口一帶租給幾位花農擺賣各種花卉和樹木。地牢有圖書館、校務處、音樂室、家政室、生物室、化學實驗室及小食部。地下為球場、幼稚園及小學課室。校長室及其府第亦附設於此層。一樓是中一及小學課室,五樓則是中學高年級的課室。頂樓(天臺)是禮堂,設有演講台兼戲台。平時演講傳道或有表演節目如話劇、歌唱等都在這裡舉行。我在我們每星期要上來二次聽演講或聆聽宗教道理。由於禮堂是沒有圍牆,所以當遇上風雨時便要落下許多大型帆布來阻隔風雨。天臺亦擺設了幾桌乒乓球檯供學生玩耍和切磋球技。當遇較長的小息(20分鐘)時,許多愛好踢足球的男學生(我社張炳祥、韓繼發、左冠雄等都是足球喜好者及參與者。)便趕緊拿出膠皮球衝上天臺拼搏一番. 待到上課鈴聲一響,便又滿身濕透的趕來上課,真佩服他們的拼勁。
學校附近的環境及當時的社會狀況
1964年當時人口是三百萬。基層打工人士收入不高,一個大型貨車司機的月薪約三百多圓。我還記得在中一時每月的學費是37元。全年上下兩學期合共只需繳交十個月學費。學校設有多種獎學金鼓勵勤奮學生向學。嶺英位於恩平道,附近有白沙道、利園山道及啟超道等。著名地標有波斯富街的利舞臺戲院,當年的霎東街電車廠房現在已經變成租金昂貴的旳時代廣埸(Time Square)了。令人驚訝的是母校對面幾幢四層高的唐樓仍然保存至今,只是略為粉飾罷了。學校的後門出口是乍甸坊,設有許多食檔(大排檔) 。午飯時我也時常在這裡進食,白飯及餸菜都是一角(10仙),通常兩菜一飯只需三毛錢已夠飽肚了。到我讀中五(1969年)時,我在午飯時會和同學一起到大丸百貨附近的東興樓吃學生餐(如揚州炒飯),費用是1.2元或在學校後門附近的景新上海館進食,學生餐連湯是1.4塊錢,較東興樓貴了兩角。在每年七月中,許多學生都會趁機出外找暑期工作做,不像現代的學子,時刻都向父母伸手索錢。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多數學生在開課前都會向各舊書店或書攤購買舊教科書,以減輕家庭開支。
記憶中的老師
我在中一時的班主任是余木桐老師,他教我們代數.算術是陳森老師,國語(普通話)是郭秋雲老師,她又教我們使用四角號碼查閱王雲五字典。博物(自然科學)是王玉儀女士(級主任溫明楷妻子)、國文老師是淩錫洪、音樂是章維(?),體育老師是令人驚嚇的周義(大周) 、歷史科是周國雄老師(細周,校友)、英文科是羅明銳老師(大鼻羅Sir) 、宗教科是包忠誠牧師。中學部的訓導主任是洪高銳老師。中二時,化學科老師是餘木桐,英文科---Mrs. Macdinna,幾何---何美容, 物理---冼照明中三時級主任是嚴以誠老師。他是亦是我們的國文導師,他的書法極佳,草書及行書尤其了得.他是本港著名漫畫家嚴以敬(阿蟲)的兄長。生物科是關培生老師,生物教科書在中三時採用英文。地理則是張聯標老師(校友),體育科已由黃壽山老師替代了周義。中四時級主任是新來的男老師,我已記不起他的名字了。數學三角是他授課的。英文及國文分別是楊枝嶸和梁名彥兩位老師。解柝幾何由鄧耀忠老師講授,中史則由李毓田老師用普通話授課。中五的級主任是鄧老師,他與梁民饒老師負責教授數學。英文及生物科仍然是楊老師及關老師。聖經科則是李帝平老師(校友) 。中五是我們參加會考的年分,課程緊迫,經常要上九或十堂課,每日差不多要四時四十五分才能下課回家。每星期六整個下午還須在天臺禮堂上葉作仁老師的中學會考中文科答題方式指導(他提倡在應試時採用’共同第一段’作答) 。中六時我記憶中的的老師有曾應鎏(國文科) 、關培生(生物)了、梁民饒(數學) 、宗教老師歐詩禮(Charles E. Ashley)和教打字科目的張慧儀女士了。在此我還記得校務老師羅津的書法非常了得。他經常為校長用楷書所寫的公告既工整又秀麗.校工中我記憶中的有啊燦、啊來及一名架著眼鏡, 六十多歲,負責維修的木匠。
校內校外的活動
學校每年在復活節、校慶日和聖誕節都會舉行壁報比賽。每學期也會舉辦國、粵和英語演講比賽。話劇和辨論比賽亦時常舉行。每年中六的畢業禮,洪校長都會邀請有名望的人士到來觀禮或致詞。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也曾應邀在1965或66前來演講。另外學校亦經常舉辦各種旅行或遠足。我最難此忘的一次遠足是隨副校長洪錫惠博士從學校作起點,經司徒拔道、深水灣(我在該處的樹叢中看見有猴子的蹤影),再轉到香港仔.當時天氣變壞,不停地下著毛毛細雨,我們一夥人都濕透了衣服.但我們仍意志堅強,不畏寒風細雨,繼續向麼星嶺進發。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牛奶公司的牛棚,裡面畜牧了很多黑白色的乳牛。觀望完牛群後我們再徒步從簿扶林道、寶雲道返回學校。我沿途濕著身,一直陪伴著副校長急行軍,經過五、六個小時的風雨疲憊路程後才安抵校園。副校還特意贈送了一個啡銅色的紀念章給我作為獎勵。在這次旅程中,我被副校的堅毅精神感染至深。另一年我參加石澳之旅(有些高年級的同學用單車代步),到達目的地後,發覺石澳除了沙灘美麗之外,馬路兩旁還有很多菜地,我跟其他同學一樣都採購了在菜田剛割下的新鮮蔬菜回家。另外值得一記的是曜社在畢業那年(1966)舉辦了一個級夕晚會,招待各間基督教聯校。當中包括有培正、培英、嶺南、真光及培道。當晚節目相當精彩,其中有位負責演唱的女同學,她優美繞樑的歌聲仍留印在我的腦海中。我社由於財力及資源有限,已不可能舉辦如此隆重的聯校級夕晚會了。不過我社在聖誕節(1970年冬)也舉辦過一次聖誕晚會,不過只是招待同校的老師和同學而已。當中有歌唱表演---康定情歌等歌曲,由全體同學獻唱,並由黃芝同學的妹妹負責鋼琴伴奏。新疆舞蹈則由鄭竹怡、金兆欣、鄭達星及岑天柱穿著新疆服飾演出.口琴演奏由韓繼發和聶國品擔當。當晚壓軸話劇演出者有黃美雲、岑天柱…(我也有分演出)。至於校外的活動也不少,例如校外書法比拼、校際常識比賽等等。我記得我記得在1964或65我校代表隊在校際常識比賽中經過多次淘汰賽後,取得校際季軍,成績驕人。當中成員好像有李國強,龔錦媚等人。至於排球和籃球在校際賽的成績也相當不錯,尤其是排球在學界乙組中經常壓倒培英中學而取得冠軍.隊員中我記憶中應該有基社的鄧彼得(現留居美國) 、我社的岑天柱、卓社的陳啟富(已故)和鄭志豪。女子球隊員中我只記得有我社的李錫芳、柳麗芳、朱秀珍和施玉萍等人。男子籃球隊員中,我記憶中好像有張貴開、我社的鄭達星、蔡衍築、劉清時和梁偉民等人。在這裡順便一提,當年學界男子排球盟主多由培正隊奪得。
難忘的歲月
我在1969年中學會考後升讀中六,我申請了做工讀生(免學費和飯餐費,但要留宿及負責部份課室的清潔)。但艱辛的是我被推選當了社長,我自知能力有限,怎能當此巨任呢!既要排劇、演講、出壁報、同學錄編輯及經費募捐等等,非常吃力,教我如何可以集中精神應付大學的入學試呢?經過百般思量後,我打算轉校繼續我的學業。但經不起幾位知心同學的挽留,我結果留了下來。這一年嶺英開辦了夜中學(良友夜中學)。夜校教務主任洪高銳老師懇切要求我向一位勤奮的夜校學生補習數理科三個月(補習費不俗),我心腸較軟,不好意思推卻。因此我讀書及溫習的時間更加有限了。到學期中時,我更得知學校將不能支撐下去,有可能我們是最後的一屆了,心情更是痛苦難過。在六、七月時,學校在副校長洪德真女士的監察下,特闢了一間課室將學校圖書館的藏書展出及定價出售。我記得曜社張雙慶(時下在中大修讀中國語文學系)也回來選購圖書。我在聯合書院(西區)參加中大入學試時,校友張雙慶是試埸監考人員之一,他認得我並鼓勵我加油。學期結束,我們帶著萬般痛苦及依依不捨的心情離開了修讀六年的母校。入學試放榜,慚愧我無緣入讀中大。一年後(1971)我以自修生名義報考浸會書院及參加灣大專聯考.結果浸會編我入數學系而台灣成功大學則編入礦冶及材料力學系,兩者皆不是我的心儀科系(真實我很希望能進入浸會的土木工程系,因我於1971年在海底隧道公司跟隨一位英國混凝土公程師(Mr.Denny)負責混凝土的質量監察,對工地機械的操作比較熟悉及有濃厚興趣),加上家境變差,為了不想增添家庭負擔,我便從此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直至十年前(2003年從紀律部門退役)才得重返自然。
結尾語
時光荏苒,母校停辦至今轉眼已過了43個年頭。當時年青力壯、活力澎湃的莘莘學子,相信絕大多數已踏入甲子之年了。亦有部分校友及老師已移居世界各地,安享晚年或享受著寧靜和舒適的生活。幸運得很,現今科學進步,資訊網絡發達,藉著幾位熱心校友創立的網頁,使紅白兒女在散失四十多年後有機會再聯絡上,令我們既驚喜又感謝。也使我們每年五月有幸聚首一堂,可以高唱當年的校曲和追憶當年校園的歡樂日子。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當我瀏覽校友網頁時,驚覺有數位當年在校成績卓越的校友在人生最光輝的歲月中就黯然離開了我們,令我感到痛心唏噓。在這裡我誠心誠意祝願各位老師校友,身心康健、生活愉快。讓我借用蘇東坡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結語。
(以上文章是四十多年前的回憶,中間若有錯漏請多多包涵及指正)
在下為昭社校友,當年外號大明星
ReplyDelete憶當年約四十歲之洪錫惠副校長挾美國物理學博士銜回港協助洪高煌校長發展嶺英.
他為提振新氣象,激勵士氣,到任後立即全體老師的月薪增一百元.
可惜操諸過急,揠苗助長,有點冒進,突然將數理生化各科改成英語教本,令接近會考的高中生陷入困境,老師們也担當不起英語教學.嶺英學子英文科目本就非常弱,衆同學連英語課本都讀不懂,處在會考關前就像突然停頓了學習.
因此連幾年會考成績赳降,元氣大傷.
另外,鴻圖壯志昧於財力,要發展在柴灣山區建立新的宏大校舍,精力虛耗,學校由是急連衰竭.
當年應該外租校舍建立嶺英書院,可惜校方未有考慮吾輩小子之願望.
但無論如何,我們校長愛護學子,愛護教育的仁心, 吾輩終生銘記.
佩服您的